中国4200万家企业需要精益生产;全球70亿人都需要精益思维;
学精益,就上环球精益网
  •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栏目分类
    热门精益知识文章推荐

    主页 > 精益知识 > INTRODUCE

    动机的倒”U型“曲线:太想赢反而会输

    2021-04-08 11:50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作为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在一次省级举重比赛后,举重队的教练员问我:“在这次省比赛中,很多学生的成绩都不好,为什么在赛前训练时都能举起的重量,一到赛场上都纷纷‘掉杠’(举重训练术语,意思是试举失败)?” 经过交流了解,我分析道:学生们

    作为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在一次省级举重比赛后,举重队的教练员问我:“在这次省比赛中,很多学生的成绩都不好,为什么在赛前训练时都能举起的重量,一到赛场上都纷纷‘掉杠’(举重训练术语,意思是试举失败)?”

    经过交流了解,我分析道:学生们在训练中能够举起目标重量,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并不差,问题一定出在心理上,是由于学生在比赛中的紧张情绪造成的,根源在于他们的动机过强了。

    一.动机和动机的倒“U型”曲线

    所谓的“动机过强”,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学生们太想赢、太要拿冠军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在运动动心理学上,动机被定义为:

    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愿望和理想等的心理过程。

    动机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与需要、目的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决定着人行为的产生。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此时这个人就产生了锻炼的需要,而锻炼的方法有多种:跑步、游泳、打篮球和练太极拳……,如果这个人根据环境和自身的条件,选择了学习太极拳,这时便产生了练太极拳的动机,接着又选择决定了去什么学校学习哪种流派的太极拳,这样就进一步地形了去哪儿学、学什么的目的

    可见,需要引起动机,产生行动,而目的便是动机活动的结果。

    运动员的动机强度与运动成绩关系密切。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在比赛中,只要坚信自己一定会赢,想获胜的欲求越高,运动成绩就会越好。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都是“太想赢反而会输”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运动强度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优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运动成绩最好。

    二.学生们输在了“太想赢”上

    我在与体校举重队的教练员交流后,又找了很多举重学生谈心,了解到了很多情况。

    原来,这次省举重比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他们都想通过比赛拿到好的成绩,争取通过“国家二级运动员”,为自己以后在体校毕业后升学做准备。教练员在赛前也鼓励他们一定要拿成绩,得冠军,很多学生在赛前都跃跃欲试,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好觉。一名学生回忆道:“比赛前我感到非常的紧张,甚至害怕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一上场,心跳得厉害,有怯场的感觉。”

    不难看出,学生们过强的获胜欲望,驱动他们产生了高强度的动机水平,根据倒“U型”曲线关系,影响了学生们的工作效率,导致他们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怯场,使得在比赛中频频失利。

    应激理论创始人塞里说过:“关键不在于发生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我们不能归咎于环境引起的应激,外界刺激有时并不是强加于有机体的,而是我们对环境事件的认识使其产生了作用。”

    比赛中,学生“太想赢”的认知焦虑,超过了一定的强度,使他们赛场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出现了“晕场”现象。

    类似情况,在学习考试中也很多见。很多学生,在各种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中,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学校,都志在一搏,拿出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势,“逼”着自己一定要考好。这种勇气值得表扬,但是却违背了心理规律,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害怕、焦虑和紧张的不良情绪,影响了自身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

    三.如何避免比赛中的紧张和焦虑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比赛表现。而比赛表现又取决于赛前的身体、技战术和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在随着比赛的临近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比赛中,强强相遇时,更拼的是学生心理的稳定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比赛中避免由于动机强度过高而导致的紧张焦虑状态呢?

    (一).为自己确立合理的比赛目标

    在目标定向理论中,有两种定向方法: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

    任务定向是在确立目标时,强调同自己的过去比较而建立成绩标准并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刷新了自己的个人记录,就会产生成就感。自我定向是确立的目标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只要自己比别人具有优势,就会产生成功感。

    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任务定向的目标是更好的目标。

    所以,学生在为自己确立比赛目标时,应该综合自己平时训练、比赛的成绩和自己目前的技、战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现状,为自己设置出任务定向的目标。如果在比赛中通过努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个人的最好成绩,就应值得欣慰。

    这里更多的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在比赛中,只要努力了、拼搏了就好,结果我们并不能左右,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二).定位好自己在比赛中的角色

    心理学家张忠秋在运动员赛前心理辅导过程中,提出了“角色定位”的理论。他认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有两种角色定位,一种是“夺”的角色,另一种是“保”的角色。“夺”是由低向高冲,而“保”是高者守卫防失。“夺”的角色心态一般比较纯洁、集中,没有对比赛结果产生过高期望和压力,只将冲击对手作为目标和已任;“保”的角色一般为成绩占优或比赛中比分领先的人,心态变得较为复杂、矛盾。

    所以,在比赛中的角色定位以“夺、冲、追”为最佳。不论比赛队手是谁,不论实力是敌弱我强、敌强我弱还是势均力敌,决不掉以轻心,都要集中精力、竭尽全力的完成比赛。

    (三).关注比赛过程

    心理学家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时,有一个指导性原则:不去关注比赛结果,而是关注比赛过程。

    比如:百米运动员在发令起跑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百米跑各阶段的技术细节处,如何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又要注意哪些技术动作,使自己心中有明确的百米跑技术的关键性指标,并对这些过程指标坚定必胜信心。切忌头脑中总想着能不能跑出好成绩,是否能够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如果失败了又该怎么办......比赛结果有一定的随机性,过于关注,只能使心理更加紧张。

    (四).比赛前进行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学生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我所在的体校中,在很多省市级比赛之前,都要搞一些模拟性比赛,从场地环境、观众,裁判员,甚至出席的人员都尽量的和实战相近,使得学生在近似正式比赛的情境下进行比赛,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使得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在各种变化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发挥。

    模拟训练包括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

    心理因素对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比赛中一旦出现因为动机强度过大而造成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学生还可以用生理调节、认知调节和环境调节三类方法,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

    总之,过高的动机强度,会使学生的工作效率降低、运动成绩下降,阻碍技战术的发挥。教练员和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应该注意适时地调整动机水平,从而保证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责任编辑:环球精益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精益疑问
        免费咨询

        一键加群交流

        石老师

        18970479044